- A+
一、豆虫卵和胚胎发育
1、卵及胚胎发育 豆虫卵为卵圆形,直径2mm。在20-30℃之间,卵孵化需5-7天。山东农业大学刘勇等(1999)根据豆天蛾卵在发育中的色变和胚胎特征,将胚胎发育过程分为4个阶段(表1)。
表1 豆天蛾胚胎的解剖学特征(刘勇, 牟吉元,1999)
Table 1 The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lanis bilineata embryos
卵色 胚体特征
color characteristics of embryos
阶段1(0-30小时) 黄绿 神经沟发生,胚体开始分节,附肢开始形成,原口出现,胚体几乎绕卵一周。
Period Ⅰ
阶段2(30-60小时) 淡黄绿 附肢发育基本完成,下唇节已移到下颚节内侧,未愈合。
Period Ⅱ
阶段3(60-90小时) 灰白 发生背合与反转,下唇节与下颚节愈合,眼点色素开始沉积。
Period Ⅲ
阶段1(90-110小时) 乳白 自卵壳外可见“Y”形蜕裂线,一对红色上颚和六对黑色眼点,尾角明显。
Period Ⅳ
豆天蛾卵在4-10℃保存10天,孵化率即降为零。幼虫孵化出后,有取食卵壳的习惯,故最好采用纸袋或产卵框产卵的方式,方便卵面消毒。
2、挂卵量 据研究,每头幼虫在整个幼虫期取食鲜豆叶量平均为28.11g,平均历期30.15d,4~5龄期的食量占总食量的93.15%。徐豆9号,以20株/m2为标准,平均每株38.35片叶,每株叶重33.44克。每片叶重0.85-2.5g。每667m2的理论养虫量为23.79×667=15868头。考虑到6-7月份多雨,为保证通风,大豆种植密度不宜过大,每亩挂卵量以不超过1万粒为宜。实际操作中,考虑到幼虫存活率问题,通常每亩挂卵量在12000-15000粒。
二、幼虫期
1、幼虫各龄特征 豆天蛾幼虫期4眠5龄。22-32℃条件下,各龄幼虫特征见表2。
表2 豆天蛾幼虫各龄特征
体型 | 尾角 | 头壳 | 粪便 | |||||||
龄 | Body size | caudal horn | head capsule | feces | 龄期长 | |||||
龄初 | 龄初 | |||||||||
期 | 龄末 | 龄末 | 形状 | 尺寸 | 龄初 | 龄末 | period | |||
Begini | 颜色 | Begini | ||||||||
age | End | End | shap | Size | Begining | End | /d | |||
ng | /mm | color | ng | /mm | e | /mm | /mm | /mm | ||
/mm | /mm | |||||||||
ø0.7× | ø1.8× | ø0.3× | ø0.5× | |||||||
1 | 6.0-7. | 黑 | 2.5 | 2.0 | 圆形 | ø1.0 | 3-4 | |||
12.0-13.0 | 0.5-0.6 | 0.6-0.7 | ||||||||
0 | ||||||||||
ø1.8× | ø2.8× | 三角 | 2.5, | ø0.6× | ø0.9× | |||||
2 | 褐 | 4.0 | 3.5 | 2.5, | 3-4 | |||||
13.0 | 19.0 | 形 | 0.8-0.9 | 1.0-1.1 | ||||||
2.0 | ||||||||||
ø3.0× | ø5.0× | 褐至 | 三角 | 4.0, | ø0.9× | ø1.5× | ||||
3 | 5.0 | 6.5 | 4.0, | 4-5 | ||||||
17.0 | 32.0 | 黄绿 | 形 | 1.0-1.1 | 1.5-1.7 | |||||
3.5 | ||||||||||
ø5.5× | ø9.0-9.5 | 三角 | 7.0, | ø1.7× | ø2.5× | |||||
4 | × | 绿色 | 7.0 | 6.7 | 7.0, | 4-8 | ||||
28.0 | 形 | 1.6-2.0 | 2.5-3.8 | |||||||
45.0-50.0 | 6.0 | |||||||||
ø12.0-13. | 三角形 | 4.0, | 3.0, | |||||||
ø9.5× | 圆角 | 8.5, | ø3.0× | Ø5.0× | ||||||
5 | 0× | 绿色 | 7.0,7. | 4.0, | 8-10 | |||||
45.0 | 梯形 | 8.5, | 1.5-2.5 | 3.0-6.0 | ||||||
77.0-84.0 | 0,6.0 | 3.0 | ||||||||
8.0 | ||||||||||
2、总龄期
豆天蛾是变温动物,随着温度的下降,龄期相应延长。气温为15-25℃时,龄期长达40天。大棚内温度如果超过32℃,幼虫焦躁不安,四处乱爬。龄期长短与品种也有关系,最短的仅22天,通常为30-31天。
3、1龄幼虫
1龄幼虫有吐丝能力,遇到意外时会吐丝应急。1龄幼虫无力克服水的表面张力,一滴水便可将其淹死。因此,尽量在孵化前一天挂卵出去,不宜太早。如遇阴雨天,则可摘取鲜嫩豆叶在室内短期养殖,但必须注意环境消毒,避免大规模病害传播。
4、蜕皮
豆天蛾幼虫随着龄期的增长,蜕皮时间从约24小时增加到40小时。蜕皮开始时用尾足和腹足抓住叶脉或叶柄,静伏于豆叶背面不动,旧头壳垂向腹部,与新头壳形成一道较深的凹沟。最后2小时开始肌肉收缩,收缩间隔时间逐渐缩短,后期频率高达2秒/次,呈波浪状从头部向尾部收缩,再从尾部向头部收缩。老皮从凹沟处裂开,继而两侧气孔处脱开,形成两条白线。随着肌肉的蠕动,老皮逐渐后缩。至腹足处时,通过向前爬行,逐渐抽出整个身体,期间头壳脱落。此过程约5分钟。蜕皮后2小时吃掉自己蜕下来的皮,再5小时后开始取食。入眠蜕皮
期间一定不能人工摘叶转移。
5、取食偏好
幼虫尾足一对,腹足4对,胸足三对。取食时,用尾足和腹足固定身体,胸足固定叶片,从叶片边缘以锯齿状将头部向前延伸至身体前5-6节的极限后退回。1龄虫一次将豆叶边缘随机吃成直径1.5-1.8mm近半圆形缺刻,2龄虫即可取食植株上部嫩叶的次叶脉,3龄虫可取食嫩叶的主叶脉和中熟叶片的次叶脉。4龄及5龄虫,可将中熟叶片全部吃光,仅剩叶柄。5龄虫吃墨绿色老叶时依旧要留下部分主叶脉和次叶脉。对于植株中上部的大叶片,五龄初幼虫每次仅能食下半片,受到惊扰先静止不动,然后转移。五龄中后期能一次性吃完一片豆叶。1龄至三龄初幼虫喜食植株上部嫩叶。即使是5龄虫,也喜食相对嫩的叶子,常发生跨叶取食的现象。因此,要根据气候条件和暖种时间,及时播种黄豆,确保豆虫良叶饱食。
6、粪便
幼虫眠起后有吃其蜕皮的习惯,蜕皮淡黄色,故初期粪便黄白色,后逐渐变味浅黄绿色,最后过渡到深绿至黑色。故根据粪便颜色分布,结合粪便直径(表2),可判断不同养殖区豆虫所处的状态,以及发育是否整齐。
7、捕捉
苏北地区食用幼虫的方法是用水洗净、泡软后,从头部向尾部擀出内容物然后烧制。擀制时中肠翻出,包裹蛋白和脂肪等内容物,俗称豆虫果子。豆虫果子烹制后富有弹性且菜汤清澈,深受食客欢迎。但5龄末期的幼虫内容物量大,擀制过程中肠破裂,不能形成果子,故须在5龄中后期,即生长期在27-28天之间时(以30天入土计),及时捕捉。当然气温高则时间短,反之延长。最简便的方法是分区放养并做好挂卵记录,根据生长周期捕捉。也可以根据残叶形状判断幼虫的发育阶段:叶片基本被吃光且痕迹新鲜的,附近必然有5龄中后期幼虫。根据下层叶片上或地面的粪便大小也可以判断幼虫大小。但如果粪便已经干燥或生霉发白、或者叶片缺口已经发黄,则幼虫已经转移。如果,挂卵量控制适宜,豆虫长大时正好豆叶吃光,捕捉相当方便。
8、入土
豆天蛾幼虫生活在叶片背面。4龄及以前的幼虫先后从侧脉转移到中脉上,进入五龄后,尾足必须抓住叶柄才能够支撑虫体重量。五龄中期起则转移到侧枝上。五龄末的老熟幼虫沿着植株向下爬行,在土壤松软、湿度合适处入土筑室,滞育越冬。此时其腹足向两侧张开,抓力显著下降但便于地面爬行。如果要作为原种使用,最好在入土前将其转移到叶量充足的区域,良叶饱食,储存足够的能量,且方便管理。
欢迎加入豆虫养殖圈子,有问题我们可以一起沟通讨论解决,联系微信:douchong168
- 我的微信
- 微信:douchong188
-
- 微信公众号
- 公众号:豆虫养殖技术
-